必修 第一册 · 沪科技版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6 第六课 单元复习

免费读1256字2024-07-22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本节课我们主要是针对第一单元内容进行教育系统的归纳和梳理。要做好单元复习,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细节,更要学会从合适的角度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或知识框架,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这节课我们将从四个角度对本章内容展开复习。

  老师:首先是通过三个模型,拾音球模型、葡萄干面猫模型、行星模型等深入认识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其次是威力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离子、分子等为例,第三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化学用语,如原子的表示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离子符号等。第四本单元我们还认识了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荷数等数值,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这4个方面进行具体回顾。

  老师:我们知道,原子结构模型先后经历了以下阶段,分别是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实心球模型、1903年汤姆森提出的葡萄干面貌模型和1911年鲁瑟夫提出的行星模型,或称为合适模型。从时间上来看,从实心球模型发展到葡萄干面貌模型有100年的跨度,而从葡萄干面貌模型发展出行星模型仅用了8年的时间。

  老师: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修正与发展,不仅与科学加盟、不懈探索密不可分,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科获得空前发展,许多新的仪器设备也被制造出来。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正式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与磁场纵下的轨迹,确定一级实验中的粒子为带负电荷的电子,从而推翻了拾星球模型。1909年,卢瑟夫等人利用阿发粒子发声装置等设计散射实验,有力否定了葡萄干面貌模型。迎新模型提出两年后,即1913年被波尔模型替代。人类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原子结构模型必将越来越接近真实。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三种原子模型应有一定合理性而被广泛解锁,但也存在局限之处,比如实星球模型能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等,电子的存在相矛盾。葡萄干面貌模型能解释原子呈电中性和电子风扇排布等,但与Alphali子散射实验相矛盾。行星模型算能解释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但是与经典电子理论有风起之处。

  老师:事实上,每一种模型不论是实物形式还是虚拟形式,在日常生活或科学研究中都被广泛使用,如生活中的建筑模型和火箭模型,它们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原型的特征和属性,但是他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火箭模型中通常不可能注有真实的火箭推进器以及复杂的内部结构等。

  老师: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时,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与离子互相转变,离子又可以分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另外,原子之间可以结合形成分子,分子也可以分裂成为原子。同样,原子和原子团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变,原子团或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也都可以与离子进行互相转变。

  老师:这样,我们以原子为中心

查看隐藏内容
《6 第六课 单元复习》.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猜您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