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 · 统编版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52 梳理探究——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免费读1250字2024-07-20

  老师:同学们好,我是人大附中的王强老师。本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我们把它安排成了一节讲座课。在学习了具体的课文之后,我们来简单的梳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以此更好地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本单元学习了几篇古代写景的文章,还有现代的。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不仅纵览了草木、江河、山川的美景,更感悟作者的情思,在他们的心灵世界畅游。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我们的心灵寄托。中国文化它讲究天人合一,从古老的经书周易开始,我们就有推天道以明人士这样一个说法。什么意思?就是说通过探究自然规律来获得人士的启示。中国古人认为,天道从来不会孤立于人世之外。在他们看来,天道或暗示人世盛衰成败的消息,或象征人间的规范与道德,或与人们内心的情思相互联系。人身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人的心中。所以这堂课的副标题叫做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抓住天人合一去理解这个问题。

  老师:这节课我们将从四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分别是山水彼得、山水审美、山水济晴和山水悟道。我们先来看山水彼得,所谓山水彼得,就是拿山水来彼赋德性,就是从山水中获得修身的感悟。与世界各民族相似,在人力微弱的远古,中国人对天地山川也是充满着宗教式的一种敬畏,山川江河作为一种未知的力量,高高在上,远离人间。人们敬畏自然,膜拜自然,通过各种对天地山川河流的祭祀活动来追求,和天地鬼神相通。可以说,在远古中国人的心中,自然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这种思维的变化改变始于孔子,孔子他讲过敬鬼神而远之。还有论语说,子不与怪,力乱神,对于一切鬼神之事,孔子他存而不论,转而大力弘扬人的德行。

  老师:它有一句名言叫仁者要山,智者要水,要是喜爱,就是说仁者喜爱山的品格,而智者喜爱水的品格。为什么呢?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山高大稳重,水轻盈灵动,恰恰和仁者、智者的品格相似。所谓仁者温柔敦厚,善于坚守,而智者则头脑灵活,善于变通。所以智者仁者从品格层面就和山水找到了相通之处,获得修身处事的启发,所以他们喜爱山水。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自然山水的意义不再应该是神性的,而应该是人性的。

  老师:山水自然,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启发人们关于德性的思考,助力我们修养身心。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之为山水彼得,就是拿山水来彼赋德性,从此,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大自然就从神坛上走下,而步入我们的心灵。山水彼得这种思维影响深远,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格言诗句诶,都以山水笔性惨明示理。比如说有一句名言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必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以海作笔,强调人要有广阔的胸襟。以山作笔,强调人要坚守道义,刚正自处。

  老师:这种山水彼得的思维推而广之,不只是大山水,小花小草小树木,比如说梅兰竹菊,也都具有了道德的品格。所以中国人的自然观首先是具有德性色彩的自然观。时代发展到魏晋时期,由于这个玄学、佛学的发展,文人的自然观在逐渐的发

查看隐藏内容

《52 梳理探究——中国文人的自然观》.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猜您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