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 人教版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2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免费读1258字2024-07-22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原子的和氏结构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认识到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的发现激发了人们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在通常情况下,物质是不带电的,原则呈电中性。既然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又很小,那么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它具有大部分的原子质量。

  老师:原子内部的正负电荷是怎么分布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还无法通过实验手段来直接监视原子的内部结构,于是利用假设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模型,再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一步一步地接近原子结构的真实图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汤姆森提出的原子模型,我们看一下。

  老师:1898年汤姆森提出早割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的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这个模型能够说明原子的稳定性,也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比如原子能够发光。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1903年通过实验发现,高速电子很容易穿过金属中的原子,这也说明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汤姆森的模型可能不正确。下面我们介绍了一下阿尔法粒子反射实验。先看实验原理,在20世纪初,为了探测原子的结构,发展了一种实验方法,反射实验用已知的高速粒子轰击很薄的金属脖粒子,由于与金属内部的原子相互作用而发生偏转。通过观察这些例子穿过薄片后的片段情况,可以获得原子内部的信息。还有就是1898年,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的时候发现阿尔法射线和贝特射线,并且在1909年证明阿尔法粒子就是head原子核,它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某些放射性元素所放出的阿尔法粒子具有很大的动能,可以充当轰击金属箔的炮弹,以此为基础。

  老师: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勒和马斯顿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来检验汤姆森的原子模型是否正确。我们看一下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真空中,放射源发出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显微镜围绕金箔在圆周上转动,反射后的Alpha粒子打在显微镜的荧光屏上,有微弱的闪光,通过观察闪光就可以记录在相同时间内各方向上散射的alphadi子树。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体会一下这个实验。

  学生:千盒中放有放射源,发出的阿尔法粒子经千盒上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竖射线,射向圆盘中央的一块金箔。阿尔法粒子打到荧光屏上发出的闪光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和显微镜可以让圆盘边缘移动,整个装置放置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筒,转动观察系统,我们可以检测到穿过金箔后的阿尔法粒子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情况。左上方圆形区域模拟荧光屏上受阿尔法粒子轰击产生闪光的情况,显微镜视野中所看到的闪光的多少就代表着到达该处的阿尔法粒子的多少。

  老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绝大多数阿尔法的粒子穿过金箔以后,基本上还是沿着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阿尔法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度,也就是说他们几乎被

查看隐藏内容
《2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猜您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