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 · 化学 · 科学粤教版 · 上册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7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_第2课时

免费读1274字2024-07-22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节课的主讲老师。在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原子和离子的知识进行学习。通过对氧化汞分解时微观粒子变化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小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观测到原子的存在。这是科学家们获得的原子图像,分别是碳原子的图像和锂原子的图像。原子的直径大约为EI等于10的-10次方米,也就是1/10纳米,可见原子实在是太小了。

  老师:这么小的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在原子的内部又有怎样的奥秘?现在,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们的脚步,体验人类揭示原子内部奥秘的过程。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格莫克利特,他认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为例,原则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他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的原子本质都是相同的,只是形状不同罢了,这被称为朴素原子论。

  老师:其实古代的语言字论并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到了19世纪初,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在大量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原子论。道尔顿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具有以下特征,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例子。同种元素的原则,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原子是微小的实心求体。近代原子论与古代原子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为不同物质的原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就是道尔顿提出的实心求模型,模型中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求体。

  老师:到了19世纪末,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最早打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家是英国的汤姆逊。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偏转实验验证了原子中有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它称之为电子。根据实验结论,汤姆逊提出电子带负电是任何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原子不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并且它还测得电子的质量约是氢原子质量的1/2000。

  老师:因为实心求模型无法解释电子的存在,所以汤姆逊做出了改进,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还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呈圆球状并充斥着正电荷,而在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由于布丁和葡萄干所带的电荷正好保持一个平衡,所以整体呈电中性。这个模型也称为枣糕模型、梅子布丁模型或西瓜模型。

  老师:时间到了1909年,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阿尔法利子暂舍实验,又称金箔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逊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可实验的结果却恰恰成了否定汤姆逊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大家是不是对这个实验很好奇,让我们通过动画模拟重现实验的场景。

  老师:在实验中,鲁瑟伏法线、阿尔法射线撞击在金原子上,绝大多数阿尔法粒子通过金箔不改变运动的方向,有少部分阿尔法粒子改变了运动的方向,而极少数的阿尔法利词则被反弹回来。同学们,你能尝试着分析并解释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中出现的3种现象吗?鲁瑟福对这些现象进

查看隐藏内容
《7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_第2课时》.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猜您想要